电话咨询 在线咨询 产品定制
电话咨询 在线咨询 产品定制
010-68321050
您的位置: 五度易链 政策信息 正文

关于印发《湖北省新材料产业 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2022-03-25 5607

专属客服号

微信订阅号

科技最前沿

剖析产业发展现状

为区域/园区工作者洞悉行业发展

  各市、州、县经信局,省直相关部门:

  现将《湖北省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工作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湖北省经济和信息化厅

  2021年12月31日

湖北省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

  新材料产业是支撑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产业。加快培育发展新材料产业,是维护产业安全,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建设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内在要求。按照《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湖北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要求,加快推进我省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我省加快“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提供产业支撑,编制本规划。

  第一章 发展基础

  一、发展现状

  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十三五”末,我省新材料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280亿元,与“十二五”末相比,增长28.1%。“十三五”末,我省基本形成了以高性能钢铁、特种合金和铜铝精深加工等为代表的高端金属材料产业体系,以乙烯产业链等为代表的化工新材料产业体系,以特种光纤、半导体、锂电池材料等为代表的电子信息材料产业体系,以特种玻璃、特种陶瓷等为代表的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产业体系。

  产品竞争力稳步增强。“十三五”期间,我省培育了一批在全国同行业中具有一定竞争力的新材料产品,武钢冷轧硅钢片、大冶特殊钢高合金钢、长飞光纤预制棒及特种光纤、兴发集团精细磷化工、江瀚新材料公司有机硅等新材料产量和市场占有率居全国前列。

  产业基地初具规模。“十三五”期间,各地利用资源禀赋和发挥产业优势,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新材料集聚区。武汉已发展成为国内重要的光电子信息材料、高端金属材料和化工新材料生产和研发基地;宜昌是国内新型建筑材料、非金属功能材料和化工新材料重要聚集区;黄石成为特种金属材料和新型建筑材料生产基地;襄阳是国内重要的光学材料生产研发聚集区;荆门是国内重要的化工新材料产业基地。

  产业创新能力逐步提升。我省原始创新主渠道和创新人才培养主阵地实力不断增强,新材料领域拥有两院院士10位,设有材料学科的高校20余所,相关国家级重点实验室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5个,国家和省级新材料工程技术中心17个。

  “十三五”期间,我省新材料产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产业发展质效不断提升,但也存在创新不够、结构不优、市场主体不强等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总体产业规模仍偏小。与发达省份相比,我省新材料产业规模不大,与我省经济总量在全国地位不相匹配。二是高端产品优势不够突出。我省新材料产品以资源主导型新材料为主,存在产业链不完善,链短、链弱等情况。三是技术创新能力有待提升。我省新材料领域“卡脖子”现象突出,创新主体、平台、人才数量和质量不能有效满足高质量发展要求。四是基础管理工作薄弱。对产业发展统筹规划和政策引导不足,政策体系有待完善。

  二、发展形势

  从国际形势看。作为战略性、基础性产业,新材料产业的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科技实力的重要标志。世界各国纷纷强化新材料战略布局,将新材料作为未来科技研发的优先事项。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大背景下,新技术、新产业不断催生对新材料的巨大需求,全球新材料产业将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同时,贸易摩擦和新材料技术壁垒不断升级,发达国家在新材料全球市场上居于垄断地位,核心技术、关键材料成为大国、强国竞争的焦点。

  从国内形势看。我国正处于战略转型期,对新材料的战略需求更加突出,为新材料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由新材料产业大国迈向强国的重要阶段,是国家调整产业结构、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和高技术船舶、节能环保、新能源等领域的发展,为新材料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也对新材料质量性能、保障能力等提出了更高要求。

  从全省形势看。“十四五”时期是我省新材料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优势大于劣势,机遇大于挑战。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明确提出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九次全会进一步提出构建“51020”现代产业集群,将新材料产业列为重点打造的10个5000亿级支柱产业之一。我省要抢抓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国家战略机遇,紧扣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切实转变发展方式,着重培育全省6000亿元新材料产业集群,实现全省新材料产业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发展。

  第二章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落实省委十一届七次、八次、九次、十次全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锚定构建“51020”现代产业集群的目标任务,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面向电子信息、航空航天、汽车、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现代建筑等重点领域,突破短板材料供应瓶颈、加快传统材料提档升级、推动前沿材料成果转化、加强潜力材料基础研发,畅通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生态链等各环节堵点,全面增强保障能力、夯实产业基础、提升创新价值、抢占技术高地,不断提高新材料产业竞争力,为我省加快“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提供产业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在新材料产业投资决策、技术创新等方面的主体地位。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强战略规划引导,健全产业政策体系和标准体系,有效带动社会资源,营造我省新材料产业发展良好环境。

  坚持系统谋划、协同推进。围绕建设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的目标,系统谋划一批新材料标志性产业链和产业园区,统筹财税、金融、人才等各类要素保障,加强新材料产业生态体系建设,鼓励全省各地区域间协调发展,推动产业链紧密合作,促进新材料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坚持创新驱动、重点突破。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打通科技创新链条,加快科技向生产力的有效转化,开放引进并聚集一批新材料领域创新技术、人才和资本。聚焦经济社会发展和制造强省建设重大需求,加强供需对接,鼓励开展应用示范,形成新材料创新发展新格局。

  坚持面向未来、特色引领。把握全球科技革命与新兴产业发展趋势,立足材料工业基础,着眼特种性能、专用性能材料,有序推进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坚持材料先行和绿色发展理念,围绕优势领域、优势区域,建设特色新材料产业基地,支持发展新模式、新业态,增强发展动力。

  三、主要目标

  到2025年,全省新材料产业营业收入力争达到6000亿元,形成2-3个主业突出、基础设施完备、产业链上下游配套更加完善的新材料产业集聚区,培育2-3家具有影响力的行业领军企业。打造一批完整的新材料细分产业链,建成一批特色产业园区,壮大一批骨干龙头企业。

  产业规模稳步提升。力争到2025年,全省新材料产业营业收入超6000亿元,年均增长12%,产业规模跻身全国前10位、中部前2位。

  龙头企业实力增加。力争到2025年,我省新材料行业营业收入过100亿元企业超过5家,过50亿元企业超过20家。

  技术创新持续突破。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率先突破一部分“卡脖子”技术,围绕建设“51020”现代产业体系的目标,重点推进具备高性能产品、高技术支撑和持续创新能力的新材料产业发展,形成一批知名自主品牌,促进企业优质产品率持续提升。

  集约集聚态势明显。力争到2025年,我省新材料产业布局日趋合理,宜荆荆恩新能源材料产业基地、武汉化工新材料产业基地、鄂东高端金属材料产业基地等重点产业集聚区加快发展。

  绿色转型成效显著。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产业体系,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升,积极创建绿色企业、绿色产业基地。着力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链,减少废弃物排放,提高企业清洁生产水平,实现低碳化、绿色化、可循环发展。

  两化融合深入推进。到2025年,全省新材料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水平大幅提升,信息化综合集成企业比例稳步提高,打造一批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制造示范企业。

表1  湖北省新材料产业“十四五”总体发展目标

湖北省新材料产业“十四五”总体发展目标

  第三章 主攻方向与发展重点

  实施产业基础再造。面向国家战略需求,以自主可控、安全高效为目标,以政策协同为保障,坚持应用牵引、问题导向,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突破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的工程化、产业化瓶颈,高质量推进我省关键基础材料领域产业基础再造。聚焦关系我省产业链现代化和制造强省建设全局的核心领域、聚焦新材料产业基础能力方面的薄弱环节,提升新材料产业基础能力的协同创新,积极布局交通设备材料产业、新能源技术产业和电子信息材料产业,大力发展生物医用材料产业、环保节能材料产业和新技术材料产业,加快突破一批关键新材料以及关键配套原材料的供应瓶颈,提升我省新材料产业基础能力。

图1  湖北省新材料产业应用需求图

湖北省新材料产业应用需求图

  一、汽车及高速列车配套新材料产业

  围绕新能源汽车产业需求,重点开发轻量化车体用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超高强度钢、铝合金板材、抗疲劳高导热镁合金、稀土镁铝合金、高压储氢瓶用碳纤维复合材料、高容量稀土储氢合金、电控系统用功率半导体芯片、驱动系统磁路组件、夜视系统用稀土氟化物镀膜、电池电控电机“三电系统”等。

  围绕高速列车零配件产业需求,重点开发车轮钢、车轴钢、轴承钢、齿轮钢、碳纤维复合材料、阻燃内饰复合材料。大力发展铝合金、镁合金、高耐磨模具钢、高导电轻质弓网材料、高性能稀土磁体和碳化硅等。

  二、航空航天装备新材料产业

  围绕航空航天装备材料产业需求,针对重型直升机、远程宽体客机、重型运载火箭和航天器应用,重点开发高强高韧耐损伤铝锂合金等高强中模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碳碳复合材料、高温合金、耐高温超高强韧铝合金、铝锂合金、镁合金等关键材料。

  三、电子信息新材料产业

  强化“光芯屏端网”战略产业协同发展,围绕电子信息材料产业国家战略需求,加快重要原辅料及材料的研发与生产,增强我省全产业链的核心竞争力。

  围绕集成电路产业需求,重点开发硅基集成电路芯片、微型机电系统(MEMS)器件封装玻璃粉、高性能氮化物陶瓷粉体及基板、光刻胶、氧化镓单晶、光刻机用紫外级氟化钙晶体、高纯石英玻璃及制品、大尺寸超高纯有色金属靶材、湿电子化学品、高纯试剂和气体等材料。

  围绕5G通信高分子材料产业需求,重点发展高频线路板用电子级改性PTFE树脂、无卤环保覆铜板基础树脂(低介电聚苯醚树脂、电子级特聚酰亚胺树脂、苯并噁嗪树脂),5G/6G通讯用低介电、高透波材料。开发5G通信及柔性显示用含氟聚酰亚胺、高端通讯电缆绝缘专用料等材料。

  四、新能源新技术产业

  围绕高性能锂离子电池产业需求,重点发展正极、负极以及高性能隔膜等材料,大力开发磷酸铁锂、镍钴锰酸锂、钴酸锂等正极材料,可脱嵌锂离子石墨、钛酸锂等负极材料,高性能电池隔膜材料。

  围绕光伏发电产业需求,积极开发多晶硅太阳能电池、薄膜太阳能电池等关键配套产品,突破太阳能级多晶硅提纯、高效低成本太阳能电池产业化、废弃组件回收等关键技术,大力推进高端发光二极管封装材料、混合液晶和关键新型单体材料、偏光片及相关光学薄膜材料、彩色滤光片及相关材料的开发与应用。

  五、生物医用新材料产业

  围绕生物基高分子的控制释放、抗菌、智能凝胶、荧光等功能化领域产业需求,重点开展生物质功能化接枝、自组装、活性聚合、生物大分子纳米化等材料制备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开发生产药物控释材料、靶向给药系统载体材料、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高端医用防护材料、仿生材料、氨基酸衍生物、生物芯片等生物高分子材料。

  围绕医疗器械产业需求,针对重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积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肿瘤药物、诊断试剂、生物质基降解材料、生物基化学品、抗菌材料、智能纤维素凝胶、荧光材料、全降解聚乳酸血管支架、可降解镁合金血管支架等新型生物医用材料。

  六、环保节能新材料产业

  围绕高性能分离膜材料产业需求,重点攻克高性能低成本水处理膜、特种分离膜、气体分离膜等材料规模化制备关键技术,开发面向烯烃烷烃分离纯化、工业废水资源化、氯碱化工等领域重大工程和高端领域应用的专用高性能膜材料产品。

  围绕废旧塑料资源回收利用产业需求,重点开发针对不同废塑料类型的裂解工艺,实现对废旧塑料的可控式断链,重点发展活性高、稳定性好、适用面广的催化剂。

  围绕可降解材料产业需求,重点开发光降解材料,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天然可降解高分子材料、合成高分子聚合物材料)和光-生物双降解材料。大力发展聚乳酸、聚羟基脂肪酸酯、聚乙烯醇、聚丁二酸丁二醇酯和聚己内酯等合成高分子聚合物材料。

  七、建筑新材料产业

  围绕国防军工、智慧城市、极端环境重大工程建设的迫切需求,加快特种水泥、特种玻璃、特种陶瓷、高性能纤维等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的推广与应用。延长建筑新材料产业链,重点突破新能源发电玻璃、新型动力电池等绿色材料;加快推广“光伏建筑一体化+储能”等技术的应用。重点推广玻璃纤维大型池窑智能化生产技术、5G用玻纤产品及技术等,支持以企业为主体开展联合科研攻关。

  第四章  重点任务与空间布局

  一、重点任务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瞄准产业链终端、价值链高端,制定行之有效的新材料产业延链、固链、补链、强链方案,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加强提升产业基础能力的协同创新,着力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不断提升我省新材料企业的发展质量和水平。

表2  新材料产业延链、固链、补链、强链的举措清单

图2  新材料产业发展重点任务

  (一)增强协同创新能力,优先突破短板材料瓶颈

  鼓励产业链龙头企业、重点企业、科研机构组建联合体,承接国家重点产品、工艺产业链“一条龙”计划,联合开展协同攻关创新。对于短期内供应渠道存在短板的新材料,实行“揭榜挂帅”机制,着力突破新材料 “卡脖子”技术,提升新材料自主供给和自主保障能力。发挥我省石油化工上游原材料优势,以湖北三宁、鲁华鸿锦、联德化学等企业为核心,推进尼龙66、聚酰胺差别化新材料纺丝、碳九热聚树脂、高品质材料级多聚磷酸、材料级磷酸三辛脂、高聚合度聚磷酸铵等产品生产。依托湖北合聚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推进工程塑料和特种塑料生产,重点攻关550吉帕级和650吉帕级高强高模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关键装备国产化,高拉伸、高压缩强度与高伸长率的新型杂环芳纶及其复合材料制备技术。大力发展先进高分子材料,推进高端聚烯烃、工程塑料、聚氨酯、氟硅材料、特种合成橡胶、高性能纤维、功能性膜材料等领域快速发展。配套京东方、长江存储推动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和封装材料的产业化进程。

表3  重点短板材料

重点短板材料

  高端聚烯烃。配套武汉110万吨/年乙烯工程,重点突破高碳α-烯烃共聚烯烃、聚烯烃专用料以及共混改性塑料和塑料合金,提升现有高端聚烯烃产品的产能。

  工程塑料。加快发展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配套的聚酰亚胺等系列材料、半芳香耐高温尼龙、新一代电子信息用特种液晶高分子材料等。提升高性能聚甲醛、PET/PBT树脂、聚苯硫醚、尼龙、聚酰亚胺等工程塑料工业技术水平,加快开发长碳链尼龙、耐高温尼龙、非结晶型共聚酯(PETG)等高端产品。

  聚氨酯。依托我省在聚氨酯树脂、环氧树脂、光伏组件胶黏剂等各类胶业产品的优势,重点突破TPU弹性体、环保功能性聚醚、聚氨酯树脂基复合材料、聚氨酯泡沫稳定剂新品种、硅改性聚氨酯密封胶等材料。

  电子化学品。重点突破高分辨率光刻胶、高纯均质靶材、外延工艺气体和前驱体、清洗液和刻蚀液等电子化学品。重点发展集成电路、平板显示器、新能源电池、印制电路板等领域相配套的电子化学品。重点突破精细磷系、氟系化工产品,电子级氢氟酸、电子级氟化铵、无水氟化氢、氟化钾、磷酸铁以及磷酸铁锂等。大力发展铝蚀刻液、剥膜液、显影液等芯片用超高纯电子级化学品,电子级双氧水、精细硫化锌、高纯氯化钡、电子级高纯氢氧化钡、高纯硫酸钡等产品。

  特种合成橡胶。重点发展石油基特种橡胶,含氯、氟、硅、磷特种型材和橡胶材料等,突破氟硅橡胶、氢化丁腈橡胶、稀土顺丁橡胶、丙烯酸酯橡胶等特种合成橡胶,积极开发聚烯烃、聚酯、聚氨酯等新型热塑性弹性体。

  高性能纤维。重点发展碳纤维、芳纶、电子柔性显示材料及尼龙6、尼龙66、纺织纤维等材料。

  先进半导体材料。推动以SiC单晶和GaN单晶为代表的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和封装材料产业化进程。重点发展集成电路用、功率器件用、发光器件用等半导体材料,光电探测材料和半导体产业制造/封装工艺和材料。着力攻克12寸晶圆、抛光研磨材料、光掩膜等材料的批量化生产技术,培育或引进光刻胶、电子特种气体等高技术含量新材料企业,不断巩固、延长我省半导体全产业链。

专栏1  关键短板材料延链重点

  (二)培育专精特新企业,重点推进传统材料提档升级

  着力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挥企业在攻克产业基础“卡脖子”问题和补短板中的创新主体作用,专注细分市场,掌握独门绝技,培育一批具有独特专长、能够生产某些关键设备和先进材料的中小企业。强化技术水平的优化提升,重点攻关需求量大、应用面广、有较好技术基础的新材料产品,通过改造升级技术、提升产品质量、增加产品种类等途径,降低生产成本,实现高端化、差异化、系列化发展,解决相关产业国产化配套问题。

表4  重点优势材料

  高端钢铁材料。依托武钢,重点发展汽车用钢、工程用钢、高端压延钢、精品薄材、硅钢等,打造国内高端的热轧商品材基地、国内高端冷轧汽车板基地、覆盖中西部地区的高品质酸洗钢基地和国内最具竞争力的硅钢生产基地;依托鄂钢,重点发展耐腐蚀精品建材、优特工业用材和桥梁建筑用钢、工程机械用钢、能源用钢、海洋工程用钢等品种;依托大冶特钢,重点发展航空航天特种钢材料。

  先进有色金属材料。依托黄石大冶铜基新材料特色产业基地,重点发展高精度铜板带、铜箔、铜基电子材料、优质铜杆、铜合金棒材、特种电线电缆、漆包线等铜延伸加工产品,打造全国有影响力的铜基新材料基地。支持十堰等地利用钒资源储量优势大力发展钒产业,完善钒产业链,开发高纯钒、钒氮合金、钒电解液等新型材料。

  高性能陶瓷材料与高端玻璃材料。重点突破高性能陶瓷纤维的稳定性与可靠性生产技术;突破碳化硅纤维/碳化硅陶瓷基复合材料制备技术;实现大尺寸、复杂形状部件的低成本快速制造技术产业化。着力发展高世代液晶面板玻璃、二氧化硅玻璃微球核心技术及关键装备开发等。

  光纤光缆材料。着力突破高纯石英、高性能光纤、光纤预制棒、综合布线、光模块、通信光缆以及海缆等光纤产业。大力推进特种光纤光缆、特种光纤器件、光纤传感等产业。

  有机氟硅新材料。重点发展硅基新材料产业链,推动有机硅副产一甲基三氯硅烷、多晶硅副产白炭黑和三氯氢硅等综合利用。重点突破超高分子量聚硅氧烷催化剂的制备技术、聚合原材料的纯化处理技术、产品中低分子环体及离子的去除等技术。重点发展功能型硅橡胶、复合改性硅橡胶材料、含有特殊功能性基团的基础聚合物、功能性硅烷等产品,开发半导体及微电子行业的超纯硅烷(硅氧烷、硅氮烷、含氢硅烷)、高导热、阻燃电子灌封硅橡胶及光伏用密封胶等产品。

  苯基有机硅单体及衍生物。重点发展系列化、差异化、复合化、专用化的含氟功能性材料,推动发展氟代碳酸乙烯酯、双草酸硼酸锂、碳酸亚乙烯脂等产品。

  其他功能性有机材料。围绕功能性有机新材料,重点发展5-氨基邻甲酚、苯基双(2,4,6-三甲基苯甲酰基)氧化膦、2,4,6-三甲基苯甲酰基膦酸乙酯、2,4,6-三甲基苯甲酰氯、二苯基氯化磷等项目,特种聚醚多元醇、光敏树脂、光固化单体及其配套原料、紫外线吸收剂、环氧树脂活性稀释剂、环氧固化剂、环氧材料、新型防水卷材等。

专栏2  关键优势材料固链重点

  (三)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创新技术和产品产业化水平

  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所需新材料技术和市场竞争能力,积极发展先进制备与加工技术、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技术,加快推动新材料创新成果转化。

表5  重要前沿材料

表5  重要前沿材料

  石墨及石墨烯材料。大力发展可膨胀性石墨、石墨纸、石墨盘根、电力专用柔性石墨接地导线、半补强炭黑等产品。重点发展石墨烯粉体、石墨烯悬浮液、导电油墨、热管理塑料、导热膏、石墨烯树脂等产品。着力发展石墨烯功能涂层、石墨烯基光电子器件、石墨烯基气凝胶材料、高品质单层石墨烯等产品。

  新能源电池配套材料。发挥宜昌、荆州、荆门绿色磷化工集群的上游原材料优势,大力发展新能源电池配套材料,如电池级氢氧化锂、电池级碳酸锂、电池级单水氢氧化锂、磷酸铁锂等材料。重点发展锂离子电池关键材料、半导体化学品及三元前驱体。着力发展锂离子电池用电解铜箔及电子电解铜箔等产品。突破燃料电池质子交换膜、催化剂、双极板等核心材料技术。鼓励大型汽车生产企业牵头实施核心关键零部件的技术攻关项目。

  高端耐高温及保温材料。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加快发展超细氢氧化铝新型环保阻燃剂,推动金刚石用触媒金属粉、超细预合金粉、高锆耐碱玻璃纤维、高性能摩擦材料、膨胀蛭石防火保温板、绿色新型耐火材料等新型墙体、保温隔热和防火材料等做大做强。

专栏3  关键前沿材料补链重点

  (四)积极抢占技术高地,切实加强潜力材料基础研发

  加强前沿性基础研究和应用创新,鼓励新材料企业原始创新和颠覆性技术创新,形成一批具有标志性成果与典型应用的潜力新材料,抢占未来新材料竞争制高点。重点推进纳米碳材料、超导材料、生物基材料、黑磷材料等高端新材料的研发应用。

表6  重要潜力材料

重要潜力材料

  纳米碳材料。加强新型碳同素异形体、碳基超构材料基础研究;重点突破可控化、规模化制备技术与装备;重点发展适合规模化生产的纳米碳材料检测技术与装备;开发纳米碳材料的特殊应用。

  超导材料。重点突破高临界电流密度超导线材制备技术、高温超导带材制备技术、300毫米以上电子级单晶硅生长及超导磁悬浮用无液氦超导磁体制备技术。

  生物基材料。重点培育聚乳酸(PLA)、聚羟基脂肪酸酯(PHA)、二氧化碳可降解塑料、PBS类可降解塑料、生物基多元醇等生物基可降解材料。发展以糖为原料的一批重要基础化工产品的生物法生产与应用项目;突破以秸秆类非粮生物质及一碳化合物为原料的材料和化学品生物炼制技术路线。建立健全生物基材料制品评价和宣传推广相关认证。

  黑磷材料。加强黑磷晶体制备技术的研发,开发纳米黑磷的标准化操作工艺。重点突破黑磷在贵金属催化领域的应用研究,发展黑磷基电池负极材料、可降解电极材料、半导体光电器件等高端产品。

专栏4  关键潜力材料强链重点

关键潜力材料强链重点

  二、空间布局

  把工业园区和产业基地建设作为推进新材料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引导新材料产业聚集发展,建设一批产业特色鲜明、产业链完整、具有较强市场影响力的新材料产业基地。

图3  湖北省重点新材料产业基地分布

湖北省重点新材料产业基地分布

  (一)以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等为主的武汉新材料产业基地

  充分发挥金属结构材料产业优势,重点发展高品质钢铁新材料、有色金属新材料和钒钛系列新材料品种。巩固武钢冷轧硅钢、高强汽车板、高速重轨、高性能工程结构钢等优势产品地位,扩大市场占有率,重点开发热轧薄规格先进高强钢和超高强钢板。大力发展特种金属功能焊接材料。

  依托长江存储、京东方、武汉鼎龙等企业,配套建设光电子信息材料的上下游产业。推进光纤配套材料、先进半导体材料、集成电路用光掩模版、触摸屏导电膜、触摸屏用光学透明胶带、电子级环氧模塑料,电磁屏蔽膜、改性PI膜等5G专用材料,以及其他国家鼓励、电子行业急需的材料和化学品的开发与应用。

  配套武汉110万吨/年乙烯项目,依托奥克化学、鲁华泓锦、武汉有机等企业,重点开发特种工程塑料、特种合成橡胶、聚酯及涤纶纤维等乙烯系列先进高分子材料;积极开发高端装备制造配套的高性能密封、粘结、阻尼等专用新材料;加快发展新型聚酯、特种环氧树脂、长碳链聚酰胺等宽耐温、高抗冲、抗老化、高耐磨和易加工的新材料产品。开发碳纤维高性能热塑性树脂复合材料、硼碳纤维、树脂基复合材料等纤维复合材料及制品,建成湖北高性能碳纤维、无机纤维复合材料及制品基地。

  (二)以化工新材料为主的宜昌新材料产业基地

  依托宜昌市磷化工产业集群,努力突破磷石膏加工成建筑材料的关键瓶颈技术,实现磷石膏更好的资源化利用。优化提升现代磷化工产业链,着力发展精细磷化工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磷酸铁锂、三元前驱体、电子级磷酸、食品级/医药级磷酸盐及高端化学品、黑磷新材料等产品。促进热法磷酸工艺向食品级、医药级、电子级磷酸盐等方向发展。

  重点发展硅化工新材料产业链,推动有机硅单体生产向精细有机硅、各种助剂、硅材料等深加工方向发展,横向拓展开发苯基氯甲烷、气凝胶纳米新材料。推动无机硅原料生产向上游三氯氢硅、下游单晶硅及湿法黑硅片等方向延伸。推动多晶硅副产的四氯化硅生产白炭黑、三氯氢硅等的综合利用。

  大力发展氟基新材料产业链,围绕磷矿伴生氟资源综合利用,整合副产氟硅酸资源,支持建设无水氟化氢装置,将无水氟化氢规模扩大到10万吨/年,配套开发下游含氟精细化学品、氟碳化学品、含氟聚合物,推进聚四氟乙烯、氟橡胶、氟涂料在汽车、建筑等领域的应用。

  (三)以无机非金属材料为主的襄阳新材料产业基地

  扩大建材膜、电子制程膜、次磷酸铝阻燃剂的市场规模;鼓励石墨烯、UV半导体减粘膜、特殊功能溶剂型压敏胶等领域的研发与应用,推动前沿高端材料的发展和布局;发展硫系玻璃、远红外玻璃等新型光学玻璃材料,加快特种玻璃规模化生产进度;发展玄武岩纤维、耐碱玻璃纤维等新材料,运用玄武岩纤维隔水阻燃、表面改性等特点,重点发展玄武岩纤维在功能服装领域和水质净化用载体材料领域的应用。

  (四)以无机非金属、新能源材料为主的荆门新材料产业基地

  充分利用湿法磷酸产业基础发展湿法磷酸精制,延伸发展下游精细磷化工产品,包括工业级磷酸盐、灭火级磷酸脲、聚磷酸铵、氮磷协效阻燃剂等系列产品。以回收氟资源为基础发展无水氟化氢和单质氟,深加工发展氟系新材料及含氟精细化学品。

  依托我省丰富的磷矿资源和本地磷化工回收氟资源,发展新能源正极材料、电解质、组装及封装材料,深加工生产新能源电池产品。发展磷酸铁锂、六氟磷酸锂等新能源材料产品,远期进一步发展双(氟代磺酰)亚胺锂、四氟硼酸锂等新型电解质产品。完善配套新能源电池组装及封装材料项目,最终生产新能源电池产品。

  (五)以煤化工、光电信息新材料为主的荆州新材料产业基地

  依托荆州江陵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基地,以新能源新材料为发展方向,以能源化工和高端化工产品为重点,打造高性能树脂、合成纤维、工程塑料、有机溶剂、专用化学品、锂电池、长碳链尼龙、耐高温尼龙、PETG、碳纤维、针状焦和炭黑等多板块融合的产业发展格局,实现煤炭清洁高效低碳安全利用。重点发展高纯度大直径石英玻璃棒材、集成电路及光学用高性能石英玻璃、高性能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等光电信息材料。鼓励新型环保光敏树脂涂料、全降解塑料等新型环保材料的开发与应用。

  (六)以先进钢铁、建筑新材料为主的黄石新材料产业基地

  重点围绕先进制造基础零部件用钢、新型高强韧汽车钢、新型铜基材料等领域,巩固提升金属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围绕节能环保水泥、新型水泥基产品、水泥部品三大领域,继续推进节能减排,研发生产满足道桥等基建需求的新型水泥基产品。以需求为导向,推动铝型材产品向门窗等制成品、装饰型铝型材和工业铝型材等多元化方向发展。集中布局高性能烧结制品、光伏建筑一体化产品、多功能板材三大领域,推动多种新型墙体材料集聚发展。

  (七)以基础元器件配套材料为主的仙桃、潜江新材料产业基地

  依托仙桃新材料产业园,大力发展苯甲酸苄酯、环氧活性稀释剂、环氧固化剂、重防腐涂料等先进高分子新材料系列产品;推进硅烷及高分子材料、功能性密封胶等产品的研发与应用。依托潜江微电子材料产业园和长飞潜江科技园,积极配套武汉“光芯屏端网”万亿产业集群,完善“光棒—光纤—光缆—光器件—光终端”产业链。大力发展大尺寸硅单晶抛光片、外延片等关键基础材料,第三代半导体材料、低缺陷蓝宝石人工晶体等新型传感材料。

  第五章 保障措施

  一、统筹推进规划实施

  做好本规划与《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及各专项规划的衔接,协同推进实施。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各地要结合本地区发展实际,进一步细化落实规划重点工作任务,适时开展评估,对规划目标、执行过程、实施效果进行系统分析和综合评价,推动规划目标任务落实完成。

  二、加大财税金融支持

  充分发挥省级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作用,加大新材料产业关键技术创新攻关。发挥好长江经济带产业引导基金、省级股权投资引导基金和省创投引导基金等政府投资基金作用,支持新材料产业开展短板材料瓶颈突破、传统材料提档升级、创新技术成果转化及潜力材料基础研发等新一轮技术改造。

  三、加强资源要素保障

  围绕重点企业、重大项目和基础条件建设,加强产业资金、人才、土地、能源等要素资源保障。落实土地、环保、安全生产、节能等政策,严格执行行业能耗准入、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标准,健全节能标准和计量体系,完善节能评估制度。加强监管执行力度,严格约束性指标管理。

  四、强化人力资源服务

  以重点企业产学研平台建设为基础,促进专业人员素质提升,加快发展技术要素市场,鼓励科技人才定向流动、多点从业。着力引进培育领军型企业人才、创新型科技人才和应用型技术人才。支持高校新材料产业相关学科建设,强化产学研结合,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开展联合培养新材料专业技术人才。高度重视企业家队伍建设,提升行业管理人员综合素质。

  附件:规划环境影响说明

  一、相关背景

  新材料产业是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产业,也是高技术竞争的关键领域,我国新材料产业主要涵盖了先进有机合成材料、先进钢铁材料、先进有色金属材料、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多功能复合材料等。按照《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湖北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要求,加快推进我省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我省加快“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提供产业支撑,湖北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编制了《湖北省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重点布局交通设备材料产业、新能源技术产业和电子信息材料产业,大力发展生物医用材料产业、环保节能材料产业和新技术材料产业。

  为进一步完善规划,协调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等法律法规有关规定,湖北省经济和信息化厅于2021年11月委托武汉智汇元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承担该规划的环境影响篇章的编制工作。

  二、环境质量现状与评价

  (一)环境空气质量

  本次评价收集了2015年至2020年《湖北省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关于湖北省环境质量状况评价资料,其中2020年由于疫情影响工业生产,环境质量监测数据暂时受到影响,不具有可比性和连续性,因此在分析环境质量现状时以2019年为基准年。2019年全省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77.7%,较2018年下降4.5个百分点,较2015年提升6.1个百分点。纳入国家考核范围的13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76.0%,较2018年下降4.9个百分点,较2015年上升5.7个百分点。

  17个重点城市6项主要污染物年均浓度按照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GB 3095—2012及其修改单)评价,可吸入颗粒物(PM10)除十堰、神农架、咸宁、恩施和随州5个城市达标外,其余12个城市均超标,超标范围为0.01(武汉、黄石)至0.20倍(襄阳);细颗粒物(PM2.5)除恩施、神农架两个城市达标外,其余15个城市均超标,超标范围为0.03(咸宁)至0.71倍(襄阳);臭氧(O3)除十堰、荆州、随州、恩施、潜江、神农架6个城市达标外,其余11个城市均超标,超标范围为0.01(宜昌、襄阳、鄂州、荆门、仙桃)至0.14倍(武汉);二氧化氮(NO2)除武汉超标0.10倍外,其余16个城市均达标;二氧化硫(SO2)和一氧化碳(CO)17个重点城市均达标。

  (二)地表水环境质量

  2019年,我省对74条主要河流的179个监测断面及主要湖库的32个水域进行了监测。

  主要河流的179个断面中,优Ⅲ类水质断面占91.1%,Ⅳ类占6.1%,Ⅴ类占1.7%,劣Ⅴ类占1.1%;主要污染指标为化学需氧量、氨氮和总磷。与2018年相比,主要河流总体水质由良好提升至优,其中优Ⅲ类断面比例上升1.7个百分点,劣Ⅴ类断面比例持平。

  主要湖库的32个水域中,优Ⅲ类水域占53.1%,Ⅳ类占25.0%,Ⅴ类占21.9%,无劣Ⅴ类水域;主要污染指标为总磷、化学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与2018年相比,主要湖库总体水质保持稳定,其中优Ⅲ类水域比例上升6.2个百分点,劣Ⅴ类比例下降6.2个百分点。

  (三)声环境质量状况

  2019年,全省有效区域环境噪声监测网格总数为2351个,监测网格覆盖面积1221.78平方千米。全省16个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昼间平均等效声级范围为50.7至55.4分贝,平均值为53.3分贝,与2018年(54.0)相比下降0.7分贝。

  2019年全省声环境质量等级为较好。与2018年相比,16个城市中,昼间声环境质量等级变好的城市有十堰、荆州,环境质量等级变差的城市为天门,其余城市区域环境噪声等级保持稳定。

  (四)生态环境质量

  根据《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HJ192-2015),全省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为70.50,生态环境状况为良好。其中,神农架林区的生态环境状况最好,其指数为80.62;然后依次为恩施州(78.54)、宜昌市(77.97)、十堰市(76.32)和咸宁市(75.44),上述5个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均高于全省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值,且生态环境状况均为优,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44.07%;其余地区生态环境状况均为良,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55.93%。生态环境状况指数最低的地区分别为潜江市(57.35)、仙桃市(57.20)和天门市(56.70)。

  (五)区域环境限制性因素

  新材料项目主要大气污染限制因子为挥发性有机物、粉尘、氮氧化物等。其中湖北省部分地区PM10、PM2.5、氮氧化物日均超标频繁,部分地区年均浓度达不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环境容量较小;挥发性有机物作为“十四五”期间新增总量控制因子,是总量减排的重点,区域总量呈控制和削减态势。

  三、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

  新材料产业由于涵盖了航空航天、交通设备、电子信息、新能源、生物医用、环保节能、新技术等重点产业领域,对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一定量的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以及噪声等。新材料产业废水成分复杂,排放量大;废气中含有特殊气体、氮氧化物、硫化物、烟尘、VOC等污染物;固体废弃物主要有酸渣、碱渣、重金属、盐泥、污泥等;一些大型设备和大功率机组还会产生噪声污染。新材料产业生产、储运、污水处理、固体废物储运和处理等装置泄漏可能造成对周边环境的污染。新材料产业涉及易燃易爆、有毒有害化学品众多,易因安全事故引发次生突发环境事件,在突发环境风险防范方面压力较大。但由于新材料产业是高新技术关键产业,是各国抢夺发展的制高点,属于知识密集型产业,附加值较高,单位GDP能耗和污染物排放呈现明显下降趋势。同时经过多年环境保护与相关工业发展,目前各地区污染治理水平和污染防控水平不断提高,区域实行总量削减、替代和倍量置换,新材料行业快速发展必将加快湖北重点区域推进淘汰落后的污染物排放较大的低端产业,其产业发展对区域环境影响是正面的。

  《湖北省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湖北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湖北长江经济带发展负面清单实施细则(试行)》和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思路等要求。

  大气环境影响方面,预测该规划实施以后,区域内大气污染物排放量降低,对周围大气环境质量影响程度减缓,在湖北省及各地综合采取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后,大气环境质量呈改善趋势。

  水环境影响方面,规划项目污水可循环利用,或进入现有或近期内建设的污水处理厂处理,预测该规划实施以后,新材料项目废水和污染物排放量也将降低,本规划实施产生的污水总体上对水环境的影响程度较轻。

  声环境影响方面,新材料生产噪声广泛分布在生产设备、风机等机械设备。根据不同情况开展综合治理,通过综合采取噪声污染防治措施,将噪声影响水平控制在《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要求的范围内,减轻对周边的影响。

  固废环境影响方面,新材料项目产生的固体废物妥善处置和综合利用后,不会对环境造成较大影响。

  社会环境影响表现在促进产业结构改善,增加地方经济发展和促进就业,以及可能带来的环境污染影响居民生活环境、征地拆迁未能妥善安置等系列社会问题,应采取积极有效的防范措施,扩大有利社会影响,消除或减缓不良社会影响。

  四、环境保护措施及建议

  根据规划综合分析,结合“十四五”期间国家、湖北省生态环境保护总体思路以及公众参与情况,对《湖北省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及建议。

  (一)严格生态环境准入。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促进新材料行业高质量发展。落实“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做好园区规划环评跟踪评价。严把项目环境准入关口,按照建设项目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污染物排放总量和产能总量控制刚性要求,“两高”项目严格执行产能、煤耗、能耗、碳排放和污染物排放“五个减量替代”的要求。项目建设条件必须符合国家生态环境政策、《湖北长江经济带发展负面清单实施细则(试行)》和国土空间规划要求。需要配建港口码头的,应符合所在地港口总体规划,并已按要求完成港口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二)推动减污降碳协同。积极推进新材料行业全流程清洁化、循环化、低碳化发展及改造,深入推进主要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积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合同节水管理,大力推进清洁生产。积极开展“碳达峰”行动,制定二氧化碳达峰行动方案,实施碳减排示范工程,开展低碳技术创新。探索实施减污降碳协同治理和碳捕集、封存、综合利用工程试点、示范。推进新材料行业重点企业零碳认证等。

  (三)加强污染系统防治。严格执行VOCs污染物排放标准、行业标准和产品标准,大力推进行业VOCs治理,建立完善全过程控制体系。重点针对有机液体储罐、装卸、敞开液面、泄漏检测与修复(LDAR)等无组织排放突出的环节,加强密闭或密封优先从源头控制VOCs 排放,并提高 VOCs的收集效率,采取油气回收、燃烧法等高效的方法进行处理。加强工业园区污水集中处理,实施企业废水“一企一管、明管输送、实时监测”。加强危险废物收集与利用处置,鼓励重点工业园区和大型企业配套建设高标准的危险废物集中贮存、预处理和处置设施。强化绿色替代品和替代技术的推广应用,严格新污染物环境风险管控。

  (四)提升风险防控水平。完善园区环境风险预警体系,开展环境风险隐患排查和风险评估,及时更新基础数据库。加强园区和企业环境应急保障体系建设,完善各类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建立重大环境风险单位集中监控和应急指挥平台,逐步建设高效的环境风险管理和应急救援体系。开展有针对性的环境安全隐患排查、应急培训和演练,全面提升园区风险防控和事故应急处置能力。

  (五)鼓励建立新材料行业团体环保标准

  贯彻实施国家和行业有关标准,结合我省实际,鼓励行业协会指导新材料企业组织制定严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提升新材料的生产和应用水平,实现新材料生产的标准化、绿色化、智能化、安全化发展目标。

  五、环境管理与跟踪评价

  根据规划的实施进度情况,建议适时开展跟踪评价,分析新材料产业的发展是否按照规划实施,以及规划产生的不良环境影响是否可控,并进一步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六、评价结论

  《湖北省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是全省工业规划和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组成体系之一,总体符合上位规划的要求,规划的实施可为我省高质量发展提供指引,将对湖北省疫后重振具有促进作用。同时有利于推动地区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改造和产品质量的提升,有利于明显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生产水平,有利于明显降低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三废处置、资源化利用率,促进湖北省经济结构调整及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

  规划的实施也会带来一些环境问题,通过对规划进行优化调整,及时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并进行跟踪评价,适时地采取改进措施,规划实施的不利环境影响可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减缓或避免。

  通过落实本报告提出的规划优化建议及各项环境保护措施要求后,规划实施带来的不良环境影响总体可控,从环境保护角度分析,规划的实施是可行的。


产业专题

申请产品定制

请完善以下信息,我们的顾问会在1个工作日内与您联系,为您安排产品定制服务

  • *姓名

  • *手机号

  •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 *您的邮箱

  • *政府/园区/机构/企业名称

  • 您的职务

  • 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