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咨询 在线咨询 产品定制
电话咨询 在线咨询 产品定制
010-68321050
您的位置: 五度易链 政策信息 正文

关于印发《宁波市新材料产业人才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的通知

2020-10-27 1628

专属客服号

微信订阅号

科技最前沿

剖析产业发展现状

为区域/园区工作者洞悉行业发展

  各区县(市)、开发园区党(工)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各区县(市)经信局,各管委会经发局(工信局),市直有关单位:

  现将《宁波市新材料产业人才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工作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中共宁波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宁波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2020年8月27日

宁波市新材料产业人才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

  为贯彻落实《宁波市“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培育工程实施意见》(甬党发〔2019〕38号)和《关于深入实施人才和创新“栽树工程”加快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的决定》(甬党发〔2020〕26号)精神,完善我市新材料产业人才引培体系,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进一步提高新材料产业人才整体素质,为宁波打造高素质人才发展重要首选地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宁波新材料产业人才发展现状

  (一)新材料产业发展现状

  宁波是全国首批建设的七个新材料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之一,拥有磁性材料、化工新材料等5个国家级产业化基地。2019年,全市新材料产业完成增加值342.5亿元,增加值增速为6.9%,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的8.5%。细分领域特色优势突出,在稀土磁性材料领域,宁波是国内主要的钕铁硼永磁材料生产基地和贸易中心,生产总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在高端金属合金领域,宁波是目前全国重要的铜加工材和粉末冶金材料制造基地,其中高精度锌白铜带占国内市场的70%。在化工新材料领域,完成了从重要化工原材料到三大高分子材料的全产业链布局,研发了非光气法聚碳酸酯、高强高模聚乙烯纤维等产品。石墨烯材料创新研发和产业化均位居全国前列,在海洋防腐材料、锂离子电池和超级电容领域的产业化应用取得重大突破。电子信息材料领域,溅射靶材和光学膜材料实现了对美、日同类产品的替代。

  (二)新材料产业人才现状

  人才队伍稳步壮大。截至目前,全市新材料产业从业人员约6.5万人,其中按岗位性质分,管理人员约0.8万人,研发人员约0.7万人,技能人员约2.2万人;按学历结构分,本科及以上从业人员约1万人,专科及高职约2万人。此外,宁波新材料产业集聚培育了一批高层次人才,拥有中科院院士2人,国家、省重点人才计划120人,有162名新材料领域海外高层次人才和32个高端创业创新团队入选我市“3315计划”,分别占全市入选总数的36%和23.1%。

  培育能力稳步提升。形成了以中科院宁波材料所为龙头,以宁波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宁波工程学院、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宁大科技学院以及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为支撑的人才培育体系。目前宁波新材料相关专业本科在校生约有4000人,硕士以上在校生约1600人,每年毕业生约有1500人。其中,中科院宁波材料所拥有6个研究生培养点,2个博士后流动站,在学研究生1050人,在站博士后约120人;宁波大学拥有省重点一级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1个,本科在校生300人左右,研究生350人左右。中科院与宁波工程学院共建材料学院,建设材料学、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加工工程等3个二级学科;中科院与诺丁汉大学共建新材料研究院,引进国际创新团队,推进新材料学科建设。

  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拥有5家部委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7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60余家省级以上企业研究开发中心,成立了石墨烯、磁性材料两个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以及国家新材料产业测试评价平台区域中心,拥有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宁波分院等各类创新载体,引进共建中星中东欧新材料研究院、乌克兰国家科学院材料问题研究所中国分所等一批国际合作机构,推进资源互补和产学研协同创新,形成了以科研院所为引领、龙头企业为中坚力量、孵化器为成果转移载体的新材料产业创新体系。

  我市在新材料产业人才引培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还存在许多问题。一是人才供给不能满足企业需求。新材料产业作为高附加值的知识密集型产业,本地高校、科研院所及引进人才的整体数量较少,导致新材料企业的科研岗位、高层次科研人才缺口明显。二是细分领域专业人才储备不足。新材料包含磁性材料、高端金属、石墨烯、电子信息材料等多个细分领域,各领域专业性较强,但我市尚未形成对细分领域专业人才的精细化、规范化、全面化引进,企业引才用才成本高。三是新材料产业人才发展环境有待优化。技术型人才和技能人才的继续教育平台较少,企业技术型人才与宁波材料所等科研机构的互动不够充分,人才评价机制尚未完全建立,新材料产业人才生活环境、职业发展环境还需进一步优化。

  (三)面临的形势

  从国际情况看,金融危机以来,发达国家纷纷启动“再工业化”战略,将新材料作为回归实体经济、抢占新一轮国际科技经济竞争制高点的重要基础,不断加大对新材料产业的支持力度,由新材料产业带动而产生的新产品和新技术市场不断扩大,各国在制定国家科技发展规划时都将新材料作为最重要的领域之一。面对当前新材料产业发展竞争激烈的国际形势,新材料产业顶尖人才的争夺和培养也越发重要。从国内看,我国的新材料产业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在产业规模、技术装备、创新能力和开发技术上还有差距,我国新材料产业目前受困于基础工业材料生产规模大,高附加值产品规模小,竞争力弱的局面。传统材料企业逐步重视新材料产品的研发,对科研人才,技术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人才成为促进新材料产业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从全市来看,宁波作为全国首批建设的七个新材料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之一,具备良好的新材料产业发展基础。但与此同时,北京、天津、上海、广东、江苏等地均依靠自身产业积累和优势在积极谋划新材料产业发展,未来宁波将面临更严峻的人才竞争环境。

  二、发展思路及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学习贯彻中央、省委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要求,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关于“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培育的重大战略和建设新材料科创高地目标定位,抢抓人才流动机遇期,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强化开放揽才、产业聚智的工作导向,以集聚高端创新要素为核心,以实施创新人才引进、技能人才培养为抓手,以建设新材料产业特色人才集聚平台为突破,深化新材料产业人才政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人才创业创新活力、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为五千亿级新材料产业集群建设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助力宁波当好浙江建设“重要窗口”模范生。

  (二)基本原则

  ——坚持高端引领,强化创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集聚造就一批具有创新引领力的新材料产业高层次领军人才,厚植宁波新材料产业优势,畅通从人才强到科技强再到经济强的传导链条,加快实现新材料产业发展。

  ——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服务作用,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围绕人才集聚、培养、流动、评价、激励等环节,突出市场发现、市场认可、市场评价的主导作用,以市场化方法统筹人才的服务工作,实现人才工作方法的优化升级。

  ——坚持内部培育,外部引进。立足内部挖掘,盘活人才存量,加强现有新材料产业人才的教育培养,创新培养方式方法,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注重外部引进,扩大人才增量,加快引进紧缺急需人才,选拔各类优秀人才,优化人才队伍整体结构。

  ——坚持制度创新,活跃人才。坚持释放制度新红利,在创新中打造人才发展新引擎,更大力度推进人才制度创新,积极破除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营造活跃的人才发展氛围,率先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

  (三)发展目标

  到2022年,努力造就一批新材料产业细分领域的一流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培养高水平创新团队,成为全国新材料产业领域人才集聚高地。具体目标为:

  ——人才总量持续增长。到2022年,全市新材料产业从业人员总量达到9.5万人,其中,企业经营管理人才1.1万人、专业技术人才1.5万人、技能人才3万人。

  ——高层次人才加快集聚。到2022年,力争新引进院士2名以上,新增国家和省重点人才计划新材料产业领域人才分别达到30人和40人以上;“3315”计划新引进新材料产业领域领军人才75名、创业创新团队15个以上。

  ——人才平台能级有力提升。到2022年,在新材料产业领域力争建成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4家以上,新增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家以上,引进、创建6家以上高水平研究院(所);国科大宁波材料学院、新材料产业联合研究院、宁波国千产业联合研究院等一批高端创新平台基本建成。

  三、主要任务

  按照新材料产业人才引培需求与新材料产业发展相衔接的要求,实现人才队伍建设与新材料产业发展需求保持动态一致,务实创新,突出创新人才引进、创新平台集聚、技能人才培养等重点,坚持引育结合、量质并举,更大力度创新人才发展政策。

  (一)聚焦细分领域,加强高层次人才引培

  一是先进基础材料领域的创新人才。聚焦高端金属合金材料、先进高分子材料、化工新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及树脂等一批先进基础材料领域,以轻质、高强、耐腐蚀、绿色为发展方向,突出引领性、前瞻性和共用性研究,突破工程化关键技术,引进和培养一批高性能金属材料、先进高分子及合成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特种功能材料等新型结构材料研发创新人才和工程技术骨干人才。加大对市内新材料领域重点院校、重点科研机构等领域人才培养力度。

  二是关键战略材料领域的领军人才。聚焦高性能磁性材料、高性能功能膜材料、生物医用材料、新能源材料、海洋新材料、电子信息材料等一批关键战略材料领域,围绕宁波在磁性材料生产原创性专利不足、生物医用材料产品附加值低、高性能功能膜材料、电子信息材料等产业链向下游高端延伸不够等发展短板,积极引进能够解决关键技术和突破制约短板的领军人才。依托“甬江引才工程”计划,大力实施领军人才引进,加大对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级领军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等人才的引进力度,着手培育、组建一批国家级团队。

  三是高端前沿材料领域的顶尖人才。聚焦先进碳材料、石墨烯、智能材料、3D打印等新材料技术制高点,积极引进能够解决石墨烯基热界面、石墨烯基导电、合金材料等石墨烯材料下游应用技术、材料数字化建模与仿真技术等领域顶尖人才。瞄准海内外高端前沿材料领域顶尖人才,精心策划,一人一策,柔性引进国际一流前沿材料领域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等,指导和参与我市新材料研究、重大项目建设和产业化发展。

  (二)坚持需求导向,加强基础性人才培养

  一是加大青年人才培养力度。以重点学科建设、重大科研项目、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为依托,针对培养人选的专业结构,组建专业学科组,强化产学研联合培养。以中科院宁波材料所、诺丁汉大学宁波新材料研究院等各类人才培养机构为载体,紧抓新材料重点领域的急需人才培养。积极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围绕新材料产业合作办校,设立宁波分院。依托宁波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企业专家工作站、学会服务站等科技人才培养载体,加快培养宁波制造业发展急需的高科技人才。

  二是加大新材料产业技能人才培训。深化新材料产业技能人才培养力度,支持宁波大学等市内高校增加新材料专业,合理设置课程和教学内容,推进部分新材料普通本科向应用技术型转型。依托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等一批职业院校和特色职高学校,为宁波广大的新材料产业职业工人提供再教育平台,围绕各自优势学科,设立特色专业,开展专业性课程,实施“知识+技能”培养办法,培养面向实际操作的新材料产业实用型技术技能人才。支持宁波市新材料产业高技能人才培训,有效推进新材料产业高技能人才业务素质和专业技能提升。

  三是强化管理人才队伍培养。持续实施以新材料产业领军拔尖人才、企业家人才等“高精尖缺”人才为重点的精英企业家培育工程,全面提升宁波新材料产业企业家管理水平。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新材料产业职业经理认识队伍,建立和完善新材料产业职业经理人选聘制度,运用科学的测评办法选拔职业经理人。强化创新团队培养,对新材料产业创新团队进行开放式培养,鼓励与国内外同行进行交流,加强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同国内外研发机构多种形式的合作。

  (三)强化载体建设,推进全领域人才集聚

  一是发挥大院大所人才带动作用。依托中科院材料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院所材料领域基础研究,推动北航宁波创新研究院、大连理工大学宁波研究院等落地建设,支持国科大宁波材料工程学院、中科院宁波材料所杭州湾研究院、诺丁汉大学宁波新材料研究院等建设。加快大院名校研发创新资源集聚,推进产教融合发展,充分发挥大院大所人才的带动作用,吸纳和培养更多新材料领域高层次人才。

  二是强化科创平台人才支撑作用。对接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和重大创新平台布局,布局建设海洋新材料、先进高分子材料、先进合金材料等甬江实验室,争创国家重点实验室。支持浙江省石墨烯制造业创新中心、浙江省磁性材料制造业创新中心、高端金属合金材料创新中心等一批创新中心建设。建设宁波激智创新材料研究院等一批企业工程中心(企业技术研究院)。鼓励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发挥人才的自主创新能力,强化平台建设对新材料产业人才的合理引进、合理流动和合理使用。

  三是发挥产业园区人才集聚作用。积极推进新材料科技城建设,汇聚全球优势资源,构建新材料企业总部基地,集聚新材料行业龙头企业,汇聚全球顶尖人才。依托石化产业集聚区、鄞州微电子产业园、北仑芯港小镇、江北膜幻动力小镇、宁海生物产业园、前湾新区新能源产业园等一批产业园区、特色小镇建设,加快先进高分子材料、集成电路、光学膜等电子信息材料、生物医用材料、锂离子电池材料等细分领域产业发展,加快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搭建人才与现代产业融合发展的载体,着力集聚一批新材料领域高端人才项目。

  (四)深化体制机制,加强新材料产业人才留用

  一是深化人才双向流通机制。畅通新材料领域高校院所和企业研究院之间人才双向流动的通道,完善科研人员在企业与事业单位之间流动时人事关系、保障待遇的转移接续政策,尊重单位和科研人员的自主权,促进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科研人员、博士后在履行所聘岗位职责前提下,经所在单位同意,可在岗创业或者到企业兼职从事科技成果转化、技术攻关等。允许高校、科研院所设立一定比例流动岗位,吸引有创新实践经验的企业科研人才兼职。

  二是深化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市杰出人才”、“优秀高技能人才”等选拔培养工程的激励效应,充分激发新材料领域高端人才的创新动力。落实企业科研人员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取得的股权奖励,允许在规定年限内分期缴纳个人所得税,探索新材料领域高层次人才股权奖励制度。在新型研发机构、大型骨干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等开展职称自主评价试点,建立激励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职称评审导向,将技术创新和创造、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发明专利转化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及所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因素作为职称评审的重要条件。

  三是优化人才服务机制。针对新材料产业需要引进的各类人才,建设统一的人才政策和知识产权保护服务平台,拓展人才政策咨询渠道,强化公益性、专业性的知识产权法律服务保障。完善金融服务、职称评定、创业环境、办公条件、居住用房、医疗保障、子女就学等方面服务,为新材料产业人才创业创新营造优厚的环境。加强新材料产业青年人才在甬工作保障,降低落户门槛,加大住房、生活、创业等各方面扶持力度,构建对青年人才落户、安居、就业及创业的全流程扶持链条。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筹协调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完善党委统一领导,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用人单位主体作用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形成统分结合、上下联动、协调高效、整体推进的人才工作运行机制。各相关部门要切实发挥部门职能,着力做好人才引进的配套服务工作,狠抓落实,依照规划制定的目标,层层分解指标,依照职责分工,提出具体措施完成既定目标。

  (二)强化宣传引导

  加大我市承办的各类新材料产业国际论坛、国家级赛事等的宣传力度,提升新材料行业内高端人才的关注度。利用多种渠道宣传我市新材料产业人才引进政策,服务体系和新材料企业创业创新平台的建设成果,加大我市新材料产业发展的知名度,形成吸引人才流入的闪光点。广泛宣传大国工匠、能工巧匠、拔尖创新人才和优秀企业家等的突出成就,树立模范和典型。大力营造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良好氛围,积极培育新材料产业能工巧匠的人才发展环境。

  (三)优化服务环境

  强化对新材料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认识,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人才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形成对人才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机制。发挥好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人才组织等各类涉企和人才服务平台的公共服务功能,形成有利于新材料产业人才创业创新的良好条件,加强人才精准服务、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四)强化监督考核

  建立人才工作考核和奖惩机制,对于各项新材料产业人才政策的执行和计划实施,层层分解,分别落实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并进行年度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对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进行奖惩。


产业专题

申请产品定制

请完善以下信息,我们的顾问会在1个工作日内与您联系,为您安排产品定制服务

  • *姓名

  • *手机号

  •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 *您的邮箱

  • *政府/园区/机构/企业名称

  • 您的职务

  • 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