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咨询 在线咨询 产品定制
电话咨询 在线咨询 产品定制
010-68321050

吴亦凡粉丝刷榜,是对大众文娱产业的摧毁

唐俊 2018-11-14 2767 232

专属客服号

微信订阅号

科技最前沿

剖析产业发展现状

为区域/园区工作者洞悉行业发展

 诸如蔡徐坤、吴亦凡等粉丝刷榜事件,其背后是偶像、平台、制作方等受益者,甚至包括苹果的iTunes都获得了真金白银,因此行业短期内将缺乏改革的动力。在粉丝做出盲目、不理智的举动时,应该有“看得见的手”去把控和监督,并立法打击伪造数据的灰色产业链。只有这样,“流量至上”虚假繁荣的泡沫才会被戳破,优质的电影、电视、歌曲等作品才会浮现出来,也只有这样,才能营造更公平的娱乐环境,从而促进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健康、蓬勃的发展。

  近日,吴亦凡新专辑刷榜事件激起了大众的广泛关注,在中国屡见不鲜的粉丝支持偶像打榜事件,却引来了外媒的一致抨击,上升到了“销量欺诈”的程度。根据Variety消息,吴亦凡新专辑不会计入Billboard榜单,也不会计入iTunes销量,因为其销量被判定是通过欺诈手段认定的。吴亦凡粉丝刷榜事件又暴露了中国文娱产业的哪些乱象?其又会对中国文娱产业在国际上的发展造成什么负面影响呢?

吴亦凡粉丝刷榜,是对大众文娱产业的摧毁

  2018年11月2日,吴亦凡新专辑发行,英语国家主流媒体《卫报》给出的乐评是即算法下的说唱卡拉OK,并直接指出歌手歌声苍白,歌词陈词滥调。而吴亦凡的粉丝则利用更换IP等手段来规避购买的规则,为吴亦凡的新专辑刷榜,使得美国人气歌手Ariba Grande发布的新歌在iTunes排行榜仅位列第四名,其前三位和后三位均为吴亦凡的歌曲。歌迷的刷榜行为,还造成吴亦凡的作品一经发布,系统就自动预测该专辑的销量将超过Lady Gaga的1750倍,营造出吴亦凡音乐在美国、加拿大等地区非常受欢迎的假象。此外,第一次登顶被官方清理数据后,排名下滑到了100名以后,粉丝又再次砸钱冲榜登顶。该行为遭到了国际的质疑,同时,也并不受国内文娱产业人士的认可,称“拿钱砸第一,是一种强盗思维”。

  粉丝刷榜,是对大众娱乐行业的摧毁

  无独有偶,首位利用水军力量贡献北美音乐排行榜的明星是蔡徐坤,2018年8月,其发布的新专辑《Wait Wait Wait》取得了“墙内开花墙外香”的佳绩,pop榜排名第一,iTunes总榜位居首位,蔡徐坤的粉丝通过刷流量,赋予了其“拥有全球影响力的偶像”的称号。粉丝这样“刷流量”的举动背后,毋庸置疑是“唯流量至上”的价值观。文娱产业进入到网络社会,流量则成为了反映人气最直观的数据,而流量的多少从根本上决定了消费者、广告商乃至播放平台的选择倾向。流量长时间被视为文娱产业的晴雨表,被相当一部分文娱从业者当做唯一或最高的衡量标准,这种片面的价值观带来了巨大的蝴蝶效应。

  对文娱产业最明显的影响就是“劣币驱逐良币”。好的作品会逐渐因为“流量为王”的功利思想而被逐渐淹没。无论是歌曲、电影还是电视剧,投资者越来越呈现出“求稳”的倾向,邀请所谓的“流量明星”能够极大程度降低亏损的风险,所以“挖掘好的作品”变成了稀有事件。结果,优质的作品得不到投资,艺术被“流量”覆盖,真正的艺术家不断减少,“流量明星”日益增多,最终造成文娱产业无法满足民众日益提升的审美需求的尴尬局面。

  不仅如此,刷量、流量造假等恶性竞争行为,还会造成专门“制造流量”的灰色产业链的出现。目前市面上已经出现了明星流量明码标价的现象,如点赞100条十元人民币、评论100条15元人民币。一旦“水军”的产业规模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市场规则被破坏的情况,市场被“水军”搅浑,优质作品无法被辨识,“流量至上”和“刷流量”成为行业的潜规则,长此以往,文娱产业必定走向畸形。

  明星引导刷榜造假,是对文娱产业消费主体—粉丝心智的毒害

  据报道,帮助明星刷量造假的粉丝们,大多为十几岁的未成年人,其系统的价值观还没有成型,就已经被“流量明星”引导着去践踏市场和社会的规则,这将对追星青少年粉丝的成长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流量明星”的粉丝群体均具有团体化、组织化的特点,由“大V”和“职粉”作为意见领袖,团体内分工明确、各司其职,这样有组织且旷日持久地支持偶像、参与刷数据和销量的行动耗时耗钱。更糟糕的是,明显名位与才德的错位,极有可能误导青少年粉丝对艺术的理解、对奋斗的追求,甚至扭曲粉丝的价值观。

  粉丝狂热现象心理上可以解释为“晕轮效应”,即被明星的魅力折服,看待明星时自带光芒,当粉丝聚集到一起,很容易失掉是非感和判断力,成为粉丝团体一部分的同时,抛弃了个人利益和责任感,这也是作弊刷榜的原因之一。而“流量经济”的发展,更是赋予了粉丝一种“权利幻觉”,明星出道和后期的影响力,决定权似乎都掌握在粉丝的手中。但实际上,从日韩舶来的明星制造工业,其根本上是利用产品经理思维去运营作为人的“偶像”,采用刺激消费的方式引导粉丝,本质上是一场资本游戏。在这个过程中,作为人的偶像被当做快消品,“刷流量”的过程,是对偶像的物化和透支。期间粉丝对规则的践踏,透露出强烈的盲从、残忍、狂热和偏执,目前只是在网上造假数据的粉丝,随着造假观念笼罩下一代人的成长,未来文娱产业乃至社会的底线都有可能被跌破。

  刷量打榜事件—文娱产业对外输出的渣滓

  蔡徐坤、吴亦凡等“流量明星”,利用不合规矩的手段去刷榜、冲榜,直接给中国国际形象造成了负面的影响。现在在Twitter上搜索Chinese,出现的第一个联想词就是“Chinese Bots”讽刺之意不言而喻,国际社交网站Reddit、Instagram也出现了大量负面的言论。蔡徐坤、吴亦凡等看似喜人的成绩引发了国际上铺天盖地的争议,直至今日,口水战仍未罢息。缺乏规则束缚的流量明星,毫无顾忌地攫取利益的举措,丝毫没有把国家利益放在眼里,坐实了中国在国际上的水军名头。中国文娱产业期待的文化没有输出,先输出的是让人痛心的文化渣滓。

  进一步来说,粉丝刷榜这种无视规则的行为,会对往后中国文娱产业的文化输出造成极大的阻碍。印度IMDb事件的经历,便是前车之鉴。IMDb是目前互联网上最为系统权威、全面的电影资料网站之一。出于对印度电影的热爱,印度人民疯狂在IMDb刷本国电影高分,由于印度人口众多,IMDb高评分电影名单出现了一堆质量欠佳的印度电影。但在2016年,IMDb劝解无果,为了保护评分的公信力,官方印度电影被IMDb单独列出来。更糟糕的是,当其他优秀电影如《摔跤吧!爸爸》冲击榜单排名时,将会面临严重的成见和缺乏公平的判断。

  结语

  诸如蔡徐坤、吴亦凡等粉丝刷榜事件,其背后是偶像、平台、制作方等受益者,甚至包括苹果的iTunes都获得了真金白银,因此行业短期内将缺乏改革的动力。在粉丝做出盲目、不理智的举动时,应该有“看得见的手”去把控和监督,并立法打击伪造数据的灰色产业链。只有这样,“流量至上”虚假繁荣的泡沫才会被戳破,优质的电影、电视、歌曲等作品才会浮现出来,也只有这样,才能营造更公平的娱乐环境,从而促进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健康、蓬勃的发展。


本文为我公司原创,欢迎转载,转载请标明出处,违者必究!

评论

产业专题

申请产品定制

请完善以下信息,我们的顾问会在1个工作日内与您联系,为您安排产品定制服务

  • *姓名

  • *手机号

  •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 *您的邮箱

  • *政府/园区/机构/企业名称

  • 您的职务

  • 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