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咨询 在线咨询 产品定制
电话咨询 在线咨询 产品定制
010-68321050

2023年上半年我国新投运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863万千瓦,已超历年累计总和!

五度易链 2023-11-21 2645 0

专属客服号

微信订阅号

科技最前沿

剖析产业发展现状

为区域/园区工作者洞悉行业发展

2023年上半年,我国新投运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863万千瓦,相当于此前历年累计装机规模总和。同时,储能技术多元发展、不断迭代,锂离子电池、压缩空气储能等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近日举办的2023世界储能大会上,多位专家指出,在世界能源转型的大趋势下,储能产业已成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连接点,新型储能正从试点示范走向规模化商用,迎来快速发展黄金期。

【专题 | 储能技术_中国储能行业市场发展现状与前景】

  2022年我国锂离子电池储能产业链产值已接近2000亿元。2023年上半年,我国新投运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863万千瓦,相当于此前历年累计装机规模总和。同时,储能技术多元发展、不断迭代,锂离子电池、压缩空气储能等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近日举办的2023世界储能大会上,多位专家指出,在世界能源转型的大趋势下,储能产业已成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连接点,新型储能正从试点示范走向规模化商用,迎来快速发展黄金期。

  今年新投运装机规模达历年累计总和

  储能技术是一种能够存储和释放能量的技术。它可以在用电低谷时将电能储存起来,并于需要时释放。随着全球能源结构加快调整,发展储能对于消纳新能源、增强电网稳定性、提升能源电力系统调节能力等具有重要支撑作用。“储能是新型电力系统一体化构建的重要基础,与传统电力系统相比,新型电力系统中新能源比重大幅提升,电力系统的运行机理和平衡机制面临重大转变。电力系统调控运营模式由源随荷动逐步转向源网荷储智能互动,运行特征向源网荷储多元协同转变。储能成为新型电力系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温枢刚指出。

截至2023年9月底,我国已投运电力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MW%)

来源: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

  当前,我国储能产业规模快速扩大。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锂离子电池储能产业链产值已接近2000亿元。2023年上半年,新投运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863万千瓦,相当于此前历年累计装机规模总和。同时,储能技术多元发展、不断迭代,锂离子电池、压缩空气储能等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常务副理事长俞振华将储能技术归为四个梯队,第一梯队是抽水蓄能,单机规模超过300兆瓦;第二梯队为锂电、压缩空气、液流、储冷储热,规模达百兆瓦;第三梯队规模从十兆瓦到百兆瓦,包括飞轮、钠离子电池等;第四梯队仍处于兆瓦级工程研发示范,包括液态金属、金属离子等。

宁德时代磷酸铁锂电池

  在国内新型储能市场,磷酸铁锂电池凭借建设成本低、建设周期短、布局灵活、设备性能好、运维便利等优势,主导优势持续扩大。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副秘书长陈永翀指出,截至今年9月,磷酸铁锂电池储能在新型储能装机占比高达97.2%。飞轮、压缩空气和液流电池储能是除磷酸铁锂电池外,技术发展较快,备受关注的新型储能类型。

  “中国是电化学储能市场领导者,美国、加拿大紧随其后,其需求主要受多种可再生能源发展所驱动。未来,电池储能市场将继续快速增长,增速或将高于储能市场平均增速,储能电池的尺寸或将越来越大。”欧洲电池联盟负责人托雷·塞克尼斯对比多国储能市场后总结称。

  俞振华预测,未来五年,新型储能装机将维系50%-60%的复合增长,到2027年,保守预计总装机规模可达到97GW,乐观预计将达138GW。

  高速发展伴随“阵痛”三大问题凸显

  在装机规模快速攀升、市场飞速增长、技术不断突破的同时,储能产业也面临“阵痛”,市场机制不健全、成本疏导困难、行业竞争加剧等问题逐渐显现。

  安全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储能行业关注的焦点。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吴凯在会上指出,近年来,新型储能产业快速发展,不仅做消费电池和汽车电池的企业开始做储能电池,其他行业如地产、家电、服装、食品等,都纷纷跨界做储能,储能安全问题日益凸显。“行业百花齐放是好事,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一哄而上的风险。”吴凯称,目前全球储能电站火灾概率约为1.52%,和国外相比,我国储能电站事故率相对较低。这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电池材料体系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和国外相比,我国储能电站使用率较低,安全问题还未完全显现。

阳光电源广西崇左市板崇200MW/400MWh储能项目

  储能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机制也是行业热议的话题。陈永翀指出,新能源侧、电网侧储能市场基准和盈利机制还不建全,成本疏导存在困难。以电网侧共享储能为例,容量租赁和电力市场收益是主要的收益,但容量租赁率和租赁价格偏低。

  “行业竞争加剧、产业链产能过剩、产品同质化等问题开始显现,这需要我们加快技术创新,以及加快电力体制的改革步伐。”陈永翀称。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刘法旺将当前能源发展面临的问题总结为三点:一是新能源发电具有的间歇性和波动性,可能对电网带来影响和冲击;二是应用场景的多样性和技术路线多元化之间存在适配问题;三是安全可靠性和经济可行性之间的矛盾。“如果说第一个问题决定储能存在的必要性,那么第二、第三个问题则涉及储能产品和方案的可行性。只有进一步明确储能的发展定位,尤其是核心需求,探索出可持续的商业模式,万亿赛道才能真正落地。”刘法旺说。

  聚焦“储能+ ”新模式做好前瞻布局

  虽然储能产业发展仍面临不少挑战,但是业内专家对其发展前景充满信心。大家一致认为,储能行业的发展需要稳中求进,不能图一时之利,要谋长久之计。

  针对储能安全问题,欧盟科学院院士孙金华提出,未来电化学储能电站要构筑三重防线:在电池开发方面,研发难燃、不燃的电池材料,构建本体安全电池体系第一道防线;在电池应用方面,通过多信号融合和基于热失控模型的预警,构建保障电池使用过程安全的第二道防线;在火灾处置方面,研发多次灭火技术,抑制电池复燃,形成消防安全第三道防线。

“十四五”期间新型储能装机预测

来源: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

  中国电池工业协会理事长刘宝生认为,要警醒并预判行业存在的短板和可能面临的问题,提前做好前瞻布局。一是合理规划布局产业链供应链,吸取动力电池产业的风险教训,警惕资本过热造成低端产能盲目扩张;二是加强储能基础研究、技术创新,鼓励多元电化学储能技术攻关,加快长时储能技术突破,着力解决安全运行风险,降低产品成本,满足新型电力系统储能要求;三是加快推进产业标准体系建设,完善各类储能相关标准体系,推动建立产品制造、建设运维、运行监测等环节的安全标准及管理体系;四是探索开发新型储能产业商业模式,降低储能电站建设成本,维护新型储能产业健康发展态势。

  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傅振邦建议,一是加大鼓励新型储能商业化运行的政策力度;二是进一步完善国家新型储能技术标准体系;三是建立健全源网协同推进新型储能建设的机制;四是深化新型储能技术务实合作,推动科技创新。

  “要聚焦‘储能+’新模式,全面推进能源网、交通网、数字网、水网、生态网、产业网、文化网‘七网’深度融合,全力开创行业创新发展的新局面。”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宋海良说。

  作者:张维佳  来源:中国电子报、电子信息产业网

本文为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侵权,请权利人与本站联系,本站经核实后予以修改或删除。

评论

产业专题

申请产品定制

请完善以下信息,我们的顾问会在1个工作日内与您联系,为您安排产品定制服务

  • *姓名

  • *手机号

  •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 *您的邮箱

  • *政府/园区/机构/企业名称

  • 您的职务

  • 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