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国内天然气市场迎来复苏,但受经济复苏慢于预期、天然气供应整体充足影响,天然气价格逐步回落。下半年,国内天然气需求不确定性来自宏观经济、气候、能源替代、价格等诸多方面,但更关键的是厄尔尼诺气候及采暖季气温水平对“迎峰度冬”期间需求的影响。
长期以来,我国低温液氢起步较晚,技术门槛高,对容器绝热要求严格,部分关键装备处于 “卡脖子”状态;工程实例较少,液氢制取、应用集中在航天火箭发射领域,民用规模较小;氢液化工厂投资大、能耗高,现阶段市场需求小,规模化应用不足,产能上升缓慢。然而,在国家大力发展氢能的风口下,国内液氢产业正迎来发展拐点。
当前,加快推动新型储能规模化发展已成为行业共识。工业和信息化部明确,加强新型储能电池产业化技术攻关,推进先进储能技术及产品规模化应用。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推动下,新型储能产业“驶”入发展快车道。
8月30日,中国石化宣布,我国规模最大的光伏发电直接制绿氢项目——新疆库车绿氢示范项目全面建成投产,这标志着我国绿氢规模化工业应用实现零的突破,也被业界认为是我国绿氢产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在稳步推进实现“双碳”目标的背景下,我国光伏产业正通过技术创新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数据显示,上半年光伏产业链主要环节产量均实现高速增长,多晶硅、硅片、电池、组件产量再创新高,同比增长均超过65%。
新技术催生新产业,进而形成新的生产力。当前,全球范围正兴起氢能发展热潮,我国也将氢能产业视为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加快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业内人士指出,目前我国氢能产业链已初具雏形,未来以燃料电池汽车为代表的交通领域预计将率先实现大规模推广,进而带动整个产业链发展,预计2025年氢能行业市场规模将突破1万亿元,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新竞争力和持久动力。
中国正引领全球风电发展。2009年~2022年,中国风电新增装机连续14年位居全球第一;2010年~2022年,中国风电累计装机连续13年位居全球第一。目前,中国陆上风电单机容量达8兆瓦,海上风电在18兆瓦级以上,风电机组引领全球大型化潮流。
光伏企业须从扩规模的传统思路向提高技术含金量转变,通过整合资源和优化管理,控制整体成本。更多关注风光互补、光伏和农业互补、光伏和水电互补等多种能源形式,实现互为补充。
请完善以下信息,我们的顾问会在1个工作日内与您联系,为您安排产品定制服务